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www.163.com/dy/article/G1H2UTPL0538QA1M.html"
2020年12月,在第二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廣東特色名村”系列評選活動發布會上,古勞水鄉自然人文風情精品線路被評為“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為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解決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更好地把握鄉村旅游發展的機遇,本文以九州無同協助華僑城集團打造的古勞水鄉為例來探尋鄉村旅游開發的新路徑——文化整合,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創新融合,實現鄉村旅游更好更快發展。一、鄉村振興與生態旅游概述1.鄉村旅游與鄉村文化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旅游業態,是以“三農”資源為主要載體,以鄉村文化、自然景觀、清新空氣、綠色菜肴、農業生產為主要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主要目標市場,通過滿足旅游者回歸自然、休閑健康和體驗農村發展成果等需求的旅游方式,具有資源潛力大、市場覆蓋面廣、關聯產業鏈長、受益群體多、消費需求旺、綜合帶動性強等特點。鄉村旅游所涉及的文化是以中國農耕文化為主旋律、存在著明顯地域差異、帶有樸實鄉土氣息的村野文化,包含有豐富的歷史、經濟、科學、民俗、文學等文化內涵。鄉村旅游文化特性包含著深厚淳樸的傳統文化和寧靜自然的田園生態文化。2.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融合鄉村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的復合系統,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實現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應注重生態、社會、經濟多重效益的共同提升。鄉村振興必須依靠生態文明建設,這是由當前制約農村發展的主要瓶頸、農村自身的比較優勢以及現代農業發展的未來趨勢所決定的。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融合不僅是有利于農村的事情,從全國整體而言更是具有重要價值,有利于鞏固中國生態安全、逐步消除城鄉對立以及加強國人精神家園建設。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融合要整治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特色生態產業,建立生態資源資本化的開放機制。這既需要發揮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也要創新完善市場機制;既需要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也要調動市民下鄉的積極性;既需要長遠的整體部署規劃,也要考慮當下農情循序漸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自然生態是鄉村發展的最大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然自然生態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那么扎根于自然鄉土的廣大農村地區天然地就擁有潛在的生產力基礎和優勢。充分把握利用好自身的比較優勢和資源基礎,通過改革創新讓農村地區的自然生態要素活起來,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本最低、見效最快的綠色方案。九州文同在古勞水鄉項目策劃中創新性地提出了以green(綠色)、grow(生長)、group(社群)、good(美好)、general(全面)5G標準定義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通過以生態綠色保護為主,有機更新美麗鄉村,依托于古勞水鄉得天獨厚的生態濕地、古勞圩等自然人文景觀,建立一種全新生活方式和社交紐帶,達到精神層面的滿足感,激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啟蒙和發展及其意義世界的建構,具有基礎性、對象性和本體論的重大意義。生機勃勃、優美怡人的自然景觀具有極高的審美和科學價值,是人類科學和藝術創造的源泉,“從理論領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特別是,中華文化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歷史悠久的延續性文化,傳統村落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與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演進的見證者,是中國人共有的文化根脈和精神家園,梁漱溟曾提出“中國文化以鄉村為本,以鄉村為重,所以中國文化的根就是鄉村”的論斷。近年來,農村自然破壞和環境污染侵蝕著鄉村物質文化遺產承載的根基,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無人、瀕臨失傳。“自然的貧困”很難激發人們從自然界獲得美的享受和科學靈感,創造出諸如“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等千古佳句。而在古勞水鄉,唯美動人的十二畫卷正講述著5G生態文明故事:走一段鄉間小路,邂逅幾座古埗石橋;觀一場龍舟盛事,聽一段水鄉傳奇;游船上吹吹風,賞一片水鄉風光;踏上詠春傳承道,探一段古勞詠春蹤跡;去橫海浪看荷花,尋幾類魚塘飛鳥;水上美食街上嘗幾樣特色小吃;觀百年圍墩人家,品原味水鄉生活;古榕樹下乘乘涼,過一段悠閑時光;等一次西江落日,體會水鄉詩意浪漫;看一場夢幻光影秀,暢享視聽盛宴;星空下點一盞河燈,送出一份美好祝福;找一家濱水小酒館,偷得浮生半日閑……桑基魚塘中的嶺南水鄉,百年圍墩間的古村生活,人們代代相傳,繁衍生息,有人從這里走出去,有人從遙遠的地方歸來,水鄉情結扎根內心,融于血脈。既是置身繁華喧囂的現代都市,也有田園、水鄉、小橋流水、花紅柳綠煙浮橋的自然體驗。水鄉情結扎根內心,融于血脈,質樸、素淡、平和、低調,又一種時光里無言的淡定從容。二、古勞水鄉發展條件與分析1.項目位置和范圍古勞水鄉位于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下的古勞鎮,是我國的重點僑鄉之一。南接江門市主城區蓬江區,西南為鶴山市區,北與佛山市隔西江相望,是南海、高明、鶴山三地交通的中心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內水網交錯,一派旖旎的南國水鄉風光,是目前珠江三角洲生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具有嶺南特色的鄉村村落。2.社會歷史環境據文物史料記載,古勞西江邊一帶,早在1500多年前的晉代(公元435年)已有古勞人類活動的足跡。古勞原稱叫“曹村”,其面臨西江,背倚茶山,水上交通方便,是一塊較好的風水寶地。在宋嘉定年間,曾任諫議大夫的勞威(公元1272年)從南雄珠璣巷攜家南遷于此而聚居繁衍。自然地理的優越,使得居此地的“古”“勞”兩姓人丁興旺,后改稱此地為“古勞”。明洪武二十七到二十九年(公元1394-1396年),為治水泛,古勞木便坊人馮觀興(字八秀),坡山人梁民盛等赴京呈告,獲得朝庭批準,工部派劉永旋(新會人)主持古勞圍的興建。歷經三年,分別筑成古勞大水圍和小水圍(又稱坡山鐵圍),大、小圍聯成古勞圍。3.古勞水鄉文化景觀古勞水鄉因為西江沖積而成,所以土地比較肥沃,在歷史上是著名的桑蠶基地,鶴山乾隆道光縣志皆載圍墩“無地不桑,無人不蠶”,圍墩婦女以蠶為業,道光縣志說“計一婦女之力,歲可得絲四十余斤,桑葉一月一摘,摘已復生,計地一畝,月可得葉五百斤,蠶食之得絲四斤,家有十畝之地,以桑以蠶,亦可充八口之食矣”。桑蠶業的發達帶動如絲綢、運輸、印染等行業的發展。圍墩在歷史上因地制宜形成獨特的生產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優秀的人工種養循環系統”,即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屎落塘喂魚肥塘,塘泥又上地肥桑,周而復始,在不斷的循環過程中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但隨著歷史變遷,進入21世紀,蠶桑和糖蔗生產退出了圍墩,境內不再見到桑林和蠶房了,只剩下小量果蔗。目前,古勞遍布的是以養殖業為主體的魚塘,也成為古勞水鄉主要的鄉村景觀。除了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古勞還有眾多的名人、民俗風情,其文化底蘊深厚,人文風情濃郁。如有中國第一代影后胡蝶,詠春拳一代宗師梁贊、香港“李氏家族”以及民族英雄陳開、粵劇名伶呂玉郎等歷史名人,有氣勢磅礴的三夾龍舟競渡,有技藝精湛、享譽五邑的新村和羅江醒獅,有享譽海內外的古勞詠春拳等。4.現狀認知2014年,鶴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游發展,成立了鶴山市古勞水鄉旅游項目領導小組,全面推進古勞水鄉文化旅游項目建設。2015年1月,評審通過了“鶴山市詠春文化暨古勞水鄉旅游項目規劃”。根據旅游規劃,古勞水鄉旅游區將分為六大功能區:入口服務區、水鄉生態農業區、水鄉人文區、水鄉度假區、水鄉游樂區、梁贊文化區。到2015年9月,鶴山市政府投入4000多萬元,大力開發旅游項目,提升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了古勞東便村梁贊文化公園、水鄉風情民俗館、游船碼頭、游客中心等項目。9月25日,舉辦了首屆梁贊詠春文化節暨古勞水鄉旅游嘉年華活動,盛況空前,取得了巨大成功。從古勞水鄉開發前的情況來看,存在幾方面的問題:1、村莊路面寬窄不一,曲折婉轉,需要對道路進行因地制宜的拓寬和有效串聯,以滿足交通需求;2、鄉宏觀生態環境優良,但微觀景觀環境有待提升;3、旅游資源優勢突出,旅游產業發展滯后,生活、生產水污染嚴重;4、現狀駁岸類型較多,但親水性差,以濱水資源為依托的親水型休閑度假產品在區域內為開發空白點;5、現有產品多為資源依托型景區淺度開發利用,市場客群接受度不高,缺乏真正的生態體驗類項目;6、景區缺乏夜間吸引物和消費業態,過夜游客極少,難以延長游客逗留時間;7、現有景點過于分散成,無集中核心景點,景觀標示性太少,缺乏統一性,容易迷路,且風貌不佳。三、古勞水鄉鄉村發展的對策與措施1.突出嶺南水鄉意向,保持獨特的鄉土氣息“悠悠綠水繞城過,漁歌和櫓出輕舸”,九州無同以濕地原生風貌為依托,打造生態水鄉休閑居所;以極致古勞文脈為載體塑造現代國際文創聚落。以水鄉生態為肌理,以舟為載體,營造“人在船中,船在景中,景在心中”,情景交融,為游客打開一幅悠悠動情的水鄉故事畫卷。水鄉意象是鄉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人們頭腦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圖像”,其主要表現為鄉村景觀意象和鄉村文化意象。古勞水鄉魚塘土地穿插、河網道路縱橫,村落、流水、石橋、花木、古榕散落其中。小舟穿行于石橋、古榕之間,“小橋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色是古勞水鄉的真實寫照。因此,古勞水鄉的鄉村旅游開發,要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現形式,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出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鄉村旅游產品,使自然、樸實、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天趣、閑趣、野趣融和一體的鄉村旅游產品更具有獨特的魅力,使之成為古勞水鄉的景觀意象和鄉村文化意象。同時,一方面必須有意識營造一種“可印象性的嶺南水鄉”整體氛圍,另一方面又必須通過宣傳把它推向市場,形成鮮明的鄉村意象。目前,中國處于轉型時期,“城市病”使得城市居民在鋼筋混凝土中的單調的快節奏生活中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他們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溫情的傳統鄉土文化。可見,在經濟社會高度高速發展的進程中,故鄉仍然是人們魂牽夢繞的地方,鄉村依然是人們心靈的寓所。因此,鄉村振興中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只是恢復綠水青山的生態之美,更是重塑山水村落一體、田園牧歌交融的人文盛景,給予居民“根”的歸屬感,讓自然與人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真諦。2.挖掘鄉村資源的文化內涵,開發特色化產品古勞資源豐富,從自然資源的百年古橋、碼頭、古榕,荷塘濕地、壯觀的桑基魚塘格局到底蘊深厚的文化資源,如詠春、醒獅、龍舟、名人故居等,資源類型多樣,有著反映人與自然的依存和延續、形態獨特的鄉村聚落;有著反映數百年的傳統文化、宗教理念、社會組織形式和家庭關系、古樸典雅的鄉村建筑;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鄉村節慶、農作方式、生活習慣、趣聞傳說。但是各類資源分布較散、開發利用不充分,資源單體價值不高,資源之間缺乏互動、組合和串聯發展。唯有將資源價值最大化、組合多元化、保護開發最優化、創意無限化才有機會打造有特色有亮點的旅游產品。將古勞水鄉的生態濕地、桑基魚塘、古村居民、民俗文化等特色資源進行整合和充分利用,打造水鄉度假深度體驗產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現水鄉美好生活畫卷。目前,中國鄉村生態產業主要集中于生態農產品和生態旅游,但是縣域內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定位差異化不足,容易產生惡性價格競爭,再加上缺乏創新高效的市場營銷,環衛設施不達標,無法滿足社會群體高品質的多元生態需求,使得很多鄉村地區的生態產業經營規模和收入還達不到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鄉村生態產業必須堅持市場需求導向,樹立價值競爭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生態產業發展新動能。首先,要深入開展市場調查研究,把握市場需求量、市場供給度、消費者偏好、營銷渠道、發展前景等市場信息,大力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防止一哄而上、整齊劃一、搞運動式推進等短平快行為。3.兼顧利益,共同發展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經營中。存在著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應根據不同情況做好價值引導工作。但必須看到農民始終是最講實際的社會階層,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要把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發展鄉村旅游的最終目的為了提升原住村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村民的居住條件、生活環境、就業機會、經濟收入、文化素養等,都應該成為鄉村旅游成功與否的評價標準。處理好產權關系、采用合適的企業村民合作方式,便于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隨著古勞水鄉不斷深入建設,植根于古勞水鄉的人文風俗魅力將逐漸展露于世,這不僅有助于江門旅游轉型升級,促進嶺南水鄉文化進一步提煉升華,推動華僑城古勞水鄉美麗鄉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創新融合,也是為中國旅游業中的文旅項目開發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思路。此外,該項目將通過凝聚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方共贏,共同助推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聲明: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關鍵字標籤:深度南九州旅遊 |